新闻资讯
你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午校”代替午休,年轻人走出工位增“营养”

发布时间:2024-10-18 20:18:44  点击量:
更多

  午间外卖配送高峰一过,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一些骑手就会涌入“甬爱E家”公益服务中心。有时,他们会偶遇“跑单王”分享经验,有时会去围观才艺课。“送餐累了就来这里歇歇脚,听听交流会。”外卖骑手王雨杰告诉记者。

  不久前,“甬爱E家”公益服务中心变身为一所“午校”。这是当地服务新就业群体的平台,受到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关注。

  “午校”作为“夜校”的有益补充,眼下,正在浙江、上海、天津等地悄然铺开。从书法、手工、舞蹈、茶艺品鉴、乐器演奏等兴趣类课程,到针对职业发展设置的人力资源培训、职场商务礼仪课不一而足。对于年轻人而言,这里不仅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学习和文娱体验,同时还能在资源、信息甚至就业选择上,为他们提供帮助。

  浙江省宁波市利用公共空间开设“午校”,课程包括手工香囊制作、八段锦、摄影、职场商务礼仪等,吸引了很多附近上班族。宁波人才发展集团供图

  放下手机,走出工位,用“午校”替代午休,成为一些年轻人的新选择。

  在“午校”,为爱发电

  在浙江创新中心“午校”的手工制作课堂上,朱嘉璐经常带着学员制作流沙画。只见她在两片透明玻璃腔体内注入油液与流沙,随即调整流沙的纹路,抽取泡沫后封口,一幅展现中国大好河山的流沙画便完成了。

  台下坐着的,多数是女性上班族,也有一些男学员。“他们会将亲手制作的扎染、团扇送给自己的另一半。”朱嘉璐说。她开设的课程还包括制作非遗漆扇、古典团扇、古法香囊等内容,不收取任何费用,授课热情完全源自对手工的热爱,“很愿意和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年轻人一起交流,每周都期待着与学员的见面时刻”。

  不久前,在宁波口腔医院工作的朱嘉璐看到当地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条“青年午校课堂主理人招募”的信息,讲师可以享受免费停车、使用公共活动空间等福利。怀揣着对手工的热爱,她提交了报名表,“希望借这个平台展示一技之长”。

  据她观察,这里的学员基本都是年轻人,主要来自浙江创新中心内的各家企业。区别于夜校主要开在社区、为居民打造别样“夜生活”,“午校”的定位是“10-15分钟便利圈”,上课地点选在写字楼和企业园区附近,人们步行即可到达,课程时间在40分钟左右。

  重拾搁置多年的手工,朱嘉璐内心愉悦,她目前正为考非遗技艺传承师的证书作准备。

  吕晓嫚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前不久,她走进了上海新虹社区学校悦享课堂。“晚上和周末需要陪伴家人,难以抽身,所以选择了午间课程。从一个手工小白到独立完成作品,是一个极具成就感的过程。”学习钩针的过程让她深感治愈,孩子们戴上了她亲手制作的饰品,她也找到了工作、生活、家庭、自我之间的平衡点。

  在宁波银行职员潘冬琴看来,上“午校”并不会觉得劳累,反而放松了身心。潘冬琴和许多上班族一样,需要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办公。“‘午校’里的课程能够让自己为爱发电,同龄人在一起有很多共同话题,打开了社交圈。利用午休的碎片时间,学习丰富多彩的午间课程,帮助我们更好地平衡了工作与生活。”

  供需对接,课程“百花齐放”

  在浙江,“午校”的建立其实源于一位“宝妈”打来的一通电话。这位“宝妈”叫刘洁,是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分子实验室的负责人。

  两个月前,刘洁通过宁波人才服务专线咨询有没有可以让上班族中午上课的课程。专线接收服务诉求后,联系了宁波人才综合服务中心,该中心对同类人群相同诉求进行分析,并组织专题讨论,经过近一个月的筹划,于6月底正式开课。这也成为浙江首个“青年午校”。

  据宁波人才发展集团负责人介绍,开课一个多月以来,放出240个名额,吸引了9392人次来抢课程,往往课程一上线就被抢光。“午校”开设了“职业发展”“美好生活”“人才赋能”三大系列课程,其中包含人力资源培训、手工制作、健康先行、光影瞬间、HR(人力资源)赋能学堂等课程,请来了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志愿服务领域专家孙嘉怿等“明星导师”授课。

  “今年,每周常态化开两节课,学费全免。”宁波人才发展集团运营管理部经理助理叶佳对“午校”充满信心,“‘午校’不仅有着娱乐属性和社交属性,还自带文化属性和精神属性,不仅可以帮助青年人才补充专业短板,为工作技能‘充电’,还能增加业余爱好,为幸福生活‘加油’。”

  外卖骑手王雨杰发现,此前,“甬爱E家”公益服务中心只有“夜校”,每周有超百名青年走进这里学习充电。但由于有的年轻人反映抢不到课、工作忙等原因无法参加学习。对此,江北区委社会工作部在广泛调研基础上,会同江北区团区委、文教街道等单位共同创办专属就业群体的“青年午校”,积极对接青年需求。

  天津生态城也在创办“青年夜校”基础上,开设午间课程。在工作日开展瑜伽、软笔书法、国画、香气美学等课程,是对“午校”课程的有效拓展与有益补充,为青年提供更多选择。上海长宁缤谷夜校结合“夜校”经验与学员需求,推出“午校计划”,采用小班化课堂模式,开设声乐、咖啡制作、空灵鼓、创意串珠、面点、短视频达人课、茶艺与品鉴、传统插花等各项课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谷玉良最近关注到了“午校”出圈。在他看来,年轻人的需求正在持续增加,“午校”热背后折射出年轻人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它能够整合优质资源,供需精准对接,为年轻人提供探索文化需求的机会。

  工作之余的“精神桃源”

  “夜校”与“午校”的兴起,实质上反映了青年人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对知识和技能的渴求上,更体现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上。

  谷玉良说,全国多地都在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从关注“青年引入”,到培育“青年活力”,甚至一些城市直接宣称要释放文化“多巴胺”。“满足青年发展需要最终还是应该回归公共服务,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的关键。”

  吕田是上海大学2024届毕业生,就读动画专业的她,选择留在上海。“不仅就业机会多,公共服务也做得不错。希望工作后能够在‘午校’或者‘夜校’上课,不仅可以充实业余时间,增加兴趣爱好,还能拓展社交圈。”

  “城市提供的文化服务会影响我们对城市的选择。”吕晓嫚认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会让城市更具吸引力,让年轻人更加热爱和喜欢上所生活的城市。“希望在未来可以开展更多类型的课程,比如社会情感类课程,针对新手妈妈的产后就业指导类课程等。”

  在谷玉良看来,“午校”是一种共享学习平台,为青年成长“充电”。“午校”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对青年需求的深层挖掘。他建议,课程内容设置应当深度契合青年需要,强化内容供给,集结优质资源,共同推动建设技能型社会,让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得到“精神桃源”的滋养。同时,面对“夜校热”“午校热”,不能只是一时的新鲜体验,各地需要避免盲目跟风和资源浪费。

  “‘午校’的持续推广,需要各地吸取成功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整合各地资源,发挥地区资源禀赋,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实现城市与青年的相互奔赴。”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小龙建议,“午校”模式可推广到县区乡镇,让身处基层的工作者,也能感受到乡村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文化。

  实习生 余欣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电话:020-66889888 手机:13988889999
Copyright © 201-2028 龙8国际网站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粤ICP备88889999号